平凉市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不断强化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时间:2022-09-15 16:23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民宗委
  • 字体: [ ] [ ] [ ]
  • 分享:

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中华文化的文化根脉、文化特质、文化载体,通过树立和突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可以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情感共振、归属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凉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城”,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民族共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并存,我们坚持创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内容与传播载体,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直观感受,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强化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影响力,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鲜明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国家元素。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学习计划和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入脑入心。全面贯彻落实国旗法、国歌法等法律规定,举行重大庆祝纪念活动、大型文化活动、大型展览会均升挂国旗,在重大场合,按规定奏唱国歌。加大对国旗、国歌、国徽、国庆等国家象征标识,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国家建筑标识,长江、黄河等国家地理标识,春节、清明、端午等国家民俗标识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展示,构建起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实体化宣传阵地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宣传格局,打造了以绿地广场、南山公园、滨河路民俗广场为标志的实体化宣传广场、公园42处,制作宣传展牌1062面、主题灯箱524个,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9条,布设电子宣传屏580面,印制宣传资料、宣传用品1510万多份,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是积极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本土体现。深度挖掘崆峒山道源文化、皇甫谧医道文化庄浪梯田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找准平凉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民族元素融合点,总结平凉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成就,形成了“丝路红石榴”平凉民族工作品牌,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地域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宣传主题策划、创建典型培树、民俗文化挖掘,建成“丝路红石榴”宣传街区、示范长廊、主题广场、特色村镇和居民小区共70余处,打造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三是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合发展。推动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美术馆、景区景点等建设,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特质,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将民族文化特色遗产传承保护创新与打造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静宁县站院清真寺民族文化展馆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文化项目。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扶持建成了崆峒区白庙乡、庄浪县石桥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静宁县界石铺、泾川县完颜民俗文化村等一批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绿色”乡村风情的民俗文化项目。持续开展文艺轻骑兵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和“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活动,促进“传播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守护民族团结之根,涵养民族和睦之魂

四是积极做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播推广。划推出“交响丝路 问道崆峒”文化节,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推介,拍摄《行吟平凉—平凉文旅形象片》《不负岁月—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问道崆峒 养生平凉”研学旅行主题片》等宣传片,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平凉文化内涵和动人景致,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崆峒文化论坛”、《崆峒文化当代价值研究》,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使崆峒文化作为陇原大地上孕育的原生态自然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文明肇始的道源神性文化符号,丝绸之路锻打的大美艺术文化符号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多元的内涵和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很好挖掘推广。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已举办1054届西王母庙会,每年都有海内外华人前来泾川王母宫寻根拜谒,成为海内外华人认同中华人文先祖“华夏母亲”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