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构建全方位宣传教育格局 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时间:2022-07-19 11:31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民宗委
  • 字体: [ ] [ ] [ ]
  • 分享:

今年以来,平凉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双创”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着力构建全方位宣传教育格局,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


——坚持政治引领,把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正确方向。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尹弘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召开了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凉市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工作方案》,对全市民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计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建工作成效考核,纳入巡视巡察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市人大、市政协把民族工作列入年度执法检查和调研视察,省、市政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监督性调研,切实压实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建立了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双层架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8次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350余场次。


——聚焦“三个维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软件硬件”双提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的指示要求,平凉市着力在宣传教育“点”“线”“面”三个维度下功夫、做文章。主抓示范点的建设。以打造示范典型为有力抓手,按照“科学化选点、特色化培育、多元化推进”的思路,以点带面创建了一批标准高、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示范典型引领作用。设立平凉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6家,命名第四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1个,第二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抓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社区、进军警营、进企业、进两新组织、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机关等示范典型163个。拓宽社会面的覆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活化宣传载体、拓宽宣传覆盖面积,注重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以打响“丝路红石榴”平凉民族工作品牌为切入点,打造了以绿地广场、南山公园、滨河路民俗广场为标志的实体化宣传广场、公园42处,制作宣传展牌1062面、主题灯箱524个,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9条,布设电子宣传屏580面,印制宣传资料、宣传用品15类10万多份,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宣传平台10个,转载中央和省、市民族政策解读4000余条,推送发布动态、典型经验信息3050篇,实现了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筑牢了全市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石。延伸宣传教育链条。注重制度建设,坚持宣传“见人见物”,采取四级携手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链条延伸到细枝末梢。实行民族工作网格化服务管理,配齐配强三级网络长,科学合理划分网格,选配网格员,构建起了“主体在县、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民族工作网格,打通了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基层全覆盖。以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方位融入文明城市创建之中,组建“丝路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深入民族乡村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明常识宣传宣讲,深入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和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宣传,广泛凝聚起了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落实民族宗教领域“联系+巡听”制度,多层次、宽领域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民宗干部集中学习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讲好“四个故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平凉市围绕“3659”发展思路,讲好“民族团结+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文明创建”“民族团结+金种子”“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四个故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讲好“民族团结+红色教育”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依托全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等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结合主题党日和各类节庆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故事”“追忆红色历史”等活动, 铸牢红色魂,抱成石榴籽,共圆同心梦。广泛开展以宣讲“红色文化”、寻访“红色足迹”、牢记“红色纪念日”、唱好“红色歌曲”、读好“红色书籍”、写好“红色感言”等主题活动,用红色文化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促进“传播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唱响红色传承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让革命精神、革命事迹、革命传统、党的最新理论、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讲好“民族团结+文明创建”故事,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宣讲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三学一做”“四进”“党亲国好法大教育”等活动,引导各宗教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同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了力量。深化“丝路红石榴”平凉民族工作品牌,开展“紧紧抱成石榴籽 携手共创文明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建“丝路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双创”主题实践活动等工作,形成“双创”互融入、齐推进、共提升的良好局面。讲好“民族团结+金种子”故事,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工程。各级各类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准,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全市教育系统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学校教职员工学校培训内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和掌握。贯彻《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小学、初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纳入中考范畴,强化中小学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理解。广泛开展“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开学第一课、“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主题手抄报、“小小石榴籽 科普伴我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展演、主题征文等活动,在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过程中,普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讲述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足平凉资源禀赋,将平凉红色文化、庄浪梯田文化等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挖掘文化精髓,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熔铸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宣传主题策划、创建典型培树、民俗文化挖掘,建成“丝路红石榴”宣传街区、示范长廊、主题广场、特色村镇和居民小区共70余处,打造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将民族文化特色遗产传承保护创新与打造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静宁县站院清真寺民族文化展馆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文化项目。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扶持建成了崆峒区白庙乡、崆峒古镇非遗产一条街、庄浪县石桥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静宁县界石铺、泾川县完颜民俗文化村等一批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绿色”乡村风情的民俗文化项目。持续开展文艺轻骑兵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和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守护民族团结之根,涵养民族和睦之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