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念好“四字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党的声音和关怀带到群众中去,崇信县创新实施“入、访、走、宣”四字工作法,用行动提升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知晓率,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入户走访“入心”,架起党群“连心桥”。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崇信”工程,扎实开展结对关爱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殊困难家庭行动,将精神关爱、纾困解难、就业促进、落实政策一体推进。建立“四必查”“四一对一”帮扶机制,针对关爱对象在学习、医疗、心理抚慰、亲情关怀等方面需求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通过常态化走访探视,累计开展联系交流6404人次,落实政策3597件,解决就医、就业、住房等实际困难1390件,资助资金23万元,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走访调研“问需”,精准化解“急难愁”。坚持问题导向,将走访调研与矛盾纠纷化解相结合,通过“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累计走访居民群众3320余户,收集社情民意23条,化解矛盾纠纷160余件,矛盾化解率达98.38%。依托“同心服务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家”等平台,组织党外人士、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30余次,为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提供专业支持。开展宣讲医疗、教育等政策230多场次,帮助办理参保、报销等实事5件,整治户内环境卫生68户次,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
文化下乡“走亲”,共绘民族“同心圆”。以非遗文化为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春节期间,举办“赏年画古韵”“社火展演”“点灯背猴”等民俗活动,通过舞龙舞狮、秦腔戏曲、非遗展示等形式,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增进文化认同。全年开展“书画下乡”“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270余场,送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惠及群众2.3万人次。通过文化浸润,4项非遗项目入选省级保护名录,弦子腔、春官赛诗等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名片”。
宣传教育“铸魂”,凝聚团结“向心力”。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组织“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宣传,深入社区、村社普及民族政策。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普及法律法规和防诈骗知识,提升群众网络文明素养。在教育领域,全县各级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教育,布设文化长廊、开展主题班会,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