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多维发力谱写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篇章

  • 时间:2025-07-21 09:19
  • 浏览次数:
  • 来源:静宁县民宗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静宁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文化担当,精心布局、创新实践,着力在各族青少年中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向阳生长。

一是固本培元,筑牢思想根基。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深度挖掘语文、历史、思政、地理、艺术等学科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编写具有静宁特色的地方读本或校本教材,生动讲述静宁作为古成纪之地、伏羲文化发祥地的历史渊源,红军长征在静宁的革命斗争史实,以及静宁儿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与全国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将“五个认同”教育常态化、具体化、情境化。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团、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常规活动。着力打造“成纪文化探源”、“重走长征路(静宁段)”、“静宁儿女话中华”等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品牌活动,使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利用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节点,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绘画展,深化“五个认同”。鼓励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多学科协同,立体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共同奋斗的辉煌成就。

二是润物无声,厚植情感认同。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环境,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观都“说话”。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静宁红色记忆角”、“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墙等。在图书馆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图书角,精选优质读物。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电子屏等媒介,常态化播放反映中华文化精粹、祖国壮美河山、各民族风情的优秀视听作品。将静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宝藏。组织学生走进成纪文化城,探寻伏羲文化根脉,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参观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体悟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浴血奋斗的牺牲精神;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静宁剪纸、刺绣、阿阳民歌等,在亲手实践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深入挖掘和宣传静宁历史上及当代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集体的感人事迹,邀请他们走进校园,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讲述静宁籍优秀学子、建设者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生动故事,激发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三是知行合一,促进自觉践行。组织学生深入静宁苹果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亲身体验在党的领导下,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用镜头、画笔、文字记录和传播家乡之美、中华之美。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县内不同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增进了解与友谊。争取机会参与省内外的青少年夏令营、研学营,在真实互动中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将共同体意识内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自觉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