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发展之“基” 铸团结之“魂” ——平凉市多措并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

  • 时间:2022-08-17 18:32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民宗委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五大任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志智双扶,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

——以党建引领打好振兴组合拳。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平凉市始终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注重建优建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线力量,选优配强9个民族乡村“两委”班子,着力构建“能人治村”格局,选拔在群众中有威望、有能力、对党忠诚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利贯彻落实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以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和工作之中,以“集中学习提素质、针对问题大排查、走进农户讲政策、站在地头看村情、座谈交流话发展、争先创优树典型”为内容,广泛开展“村内练”“乡内比”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民族团结思想、懂得民族团结政策、讲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同时辅以机关、村组、学校、窗口服务行业等机构单位共同发力,搭建起团结“连心桥”,筑牢民族“硬堡垒”,共画发展“同心圆”。

——以产业壮大乡村振兴压舱石。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平凉市始终贯彻“三新一高”要求,紧盯发展第一要务,按照“3659”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民族乡村发展扶持政策,发展民族乡村优势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养畜贩畜、林果种植、经商务工的传统优势,强力推进红牛、苹果、旅游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运用现代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民族工艺、食品加工、农产品贸易等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崆峒区依托海螺、新世纪等重点企业,全力带动民族乡村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培育形成了商贸、建材、肉牛、果菜等诸多优势产业。华亭市聚力发展牛、药两大主导产业,民族乡牛饲养量突破1万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万余亩,有力推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依托平凉特色人文、地理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成了崆峒区虎山生态园、白庙乡游客服务中心暨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华亭市山寨河流域“一线五村”乡村旅游示范带等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乡文化名片,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万余人。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按照党建引领、监委监督、农社联建、资产共享、分户经营、利益联结、托底分红、集体收益“八位一体”的运营管理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抓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村班子产业带头人为总负责人,依托核桃、肉牛、花椒、劳务等产业产业和土鸡、中蜂、小庭院、小作坊等小产业,发展起了华亭市宏鑫塬等一批初具规模、收益良好的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实现了群众得利、集体收益的良性发展模式。

——智志双扶引领各族群众拔穷根。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平凉市落实“四到村三到户”(领导联系、对口帮扶、计划分解、资金安排到村,帮扶措施、帮扶项目覆盖、帮扶人员到户)的工作机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帮扶单位、帮扶人员定期深入包驻民族乡村讲党课、过主题党日,组织“丝路红石榴”宣讲队伍,深入民族乡村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讲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切实改变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强内生动力。同时,广泛举办“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政策宣讲、培训、知识竞赛,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家畜(禽)繁殖员、园艺工等技能培训,切实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突出打造优质民族乡村教育,每年列支民族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全市9个民族乡镇的104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全部达到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20条底线标准”,为民族乡村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