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主线 深化三交 绘就散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图景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五大任务”,以互嵌式发展为着力点破题点,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全力推动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见形见效。
政治引领筑根基,以“头雁效应”把准互嵌式发展方向标。将互嵌式发展作为铸牢工作重要抓手,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全链条统筹,为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带头学深悟透,把准思想脉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聚焦散杂居地区“多元文化交织、利益诉求多样”特点,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明确“空间共居、经济共融、文化共享、社会共治”四大路径,形成“市级统筹、县区主责、基层落实”三级工作体系。深化宣讲铸魂,激活思想共识。构建“三级书记讲铸牢”宣讲矩阵,市委主要领导牵头参与“一把手谈铸牢”,市委分管领导进行铸牢专题授课,县(市、区)委书记围绕“散杂居地区抓铸牢”谈心得体会,乡镇党委书记以“田间课堂”等形式,用方言土语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宣讲。集中研讨破题,注重实践创新。立足“大杂居、小聚居”特征,召开促进三交推进会,组织部门领导、各族群众共商对策,征集互嵌式发展典型经验10余条,提炼出“产业联动促互嵌、文化浸润强认同、服务均等化人心”三大实践原则,为全市工作提供思路方向。
机制创新强保障,以“制度引擎”夯实互嵌式发展基础桩。聚焦制度创新与效能提升,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保障体系,为互嵌式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支撑。专班推进+政策赋能,构建闭环工作体系。成立由统战、民宗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协调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联合发改、人社等8部门印发实施方案,建立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宣传引导保障机制,实施“丝路红石榴”春风行动、筑巢行动等,高效推动互嵌式发展。基层探索+实践创新,打造互嵌示范样板。在城市社区推行“五联工作法”,即组织联建、服务联办、活动联搞、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实现基层治理资源共享、目标共促、阵地共用。在农村乡镇村组探索“互嵌式村落”建设,统一规划民居、共享基础设施、联建产业园区,推动各族群众同村居住、同地劳作、同步增收。数字赋能+精准服务,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将铸牢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村规民约,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互融”机制。依托“陇情e通”平台,创新实施“一格一策”动态管理机制、“一人一档”全周期服务模式,实时监测各族群众居住比例、就业分布、矛盾纠纷等指标,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跃升。
五维互嵌亮特色,以“典型引路”打造互嵌式发展新标杆。立足五个维度,聚焦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为散杂居地区三交提供实践范例。空间互嵌,探索城乡共居实践。在农村实施“生态移民+互嵌安置”工程,崆峒区雷雨马三村围绕“空间共享、居民共居、业务共办”实际,建成餐饮服务、休闲娱乐、医疗保障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刻钟生活空间圈”。在城市社区推行“混合居住”模式,泾川县世纪花园C区打造“一桥一亭一廊一景”,促进邻里交往交融。经济互嵌,实现产业共融目标。按照党建引领、农社联建、资产共享、分户经营、利益联结等运营管理模式,发展红牛、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同乐园美食城等互嵌式市场, 叫响平凉“红牛”“金果”“羊肉泡”等品牌,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年均输出各族劳动力1.2万人次,实现“输出一人、带动一家、联结一片”,形成各族群众经济共同体。文化互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民族团结和文明城市“双创”融合,开展关爱困难群众、捐资助学、情感引导多项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推动互嵌式校园建设,围绕校园文化浸润、公共文化共建、互嵌共享机制建设等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族青少年增强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增强认同。社会互嵌,建立服务共治模式。 推行公共服务共享、社会治理共商、矛盾纠纷共调、平安建设共抓、公益事业共办、文明城市共创“六共服务机制”,探索开展互嵌式志愿服务行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组”,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服务治理由单独作战向携手共治迈进。心理互嵌,厚植情感共鸣基础。以文化馆、“议事厅”等为载体,开展“同心共创·同心共建·同心共享”联谊交流活动。在各类节庆节点,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流、拉近关系、亲如一家。
交流交融拓格局,以“开放协作”拓宽互嵌式发展朋友圈。打破地域壁垒,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网络,推动互嵌式发展从区域实践走向协同共赢。跨省协作促互鉴。与固原、巴彦淖尔、西安等城市建立散杂居地区互嵌发展协同机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政策举措,搭建起“流出地—流入地”双向服务桥梁,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生产生活提供有利条件。宣传教育聚共识。坚持“全面覆盖”和“精准聚焦”相结合,注重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形成报纸有文字、网络有动态、媒体有消息的良好态势。推动“石榴籽”工程,开展“启蒙教育+民族概况”“基础教育+民族政策”“高等教育+民族理论”三项行动,开设小石榴籽微思政课,实现“一人带一家”“户户话团结”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