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非遗传承织就团结同心 文化交融共绘发展蓝图

  • 时间:2025-06-26 17:00
  • 浏览次数:
  • 来源:静宁县民宗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静宁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创新探索“非遗+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文化润心、团结聚力、产业富民”的融合发展之路,以非遗传承凝聚团结力量,绘就了“石榴籽紧抱、幸福花盛开”的生动图景。

高位推动构建“双轮驱动”新格局。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纳入全县发展大局、纳入文化兴县战略,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创、全域覆盖”的工作体系。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支持静宁大饼(锅盔)、剪纸、泥塑等4项省级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推动形成民族团结与非遗文化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纽带作用,将静宁剪纸技艺与民族团结主题作品创作相结合、静宁小曲与民族团结故事相结合,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主题民族团结等系列活动,在文化传承中持续增进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

融合互促搭建“双向浸润”新桥梁。立足“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定位,创新“非遗+节庆”“非遗+教育”“非遗+旅游”模式,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民族团结+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在民族团结主题公园56个民族图案灯箱与剪纸艺术长廊相映成趣,组织学生开展“非遗小传人”研学实践、在学校开设剪纸、泥塑等非遗教学和体验课程,持续引导各族青少年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利用静宁苹果文化节、旅游节,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激发“指尖经济”文化传承活力,有力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情感上的深度嵌入。

守正创新绘就“共生共荣”新图景。按照“文化共融、经济共生”新思路,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产业富民深度融合,通过“非遗+电商”“直播带货+冷链物流”模式,让非遗产业化成为拓宽各族群众增收的新动能。将非遗元素与红色旅游品牌塑造相结合,积极推动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成为传承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双基因载体”,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将非遗文化与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通过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健身步道、文化长廊等,让非遗传承成为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视化精神纽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