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崆峒实践,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协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制定实施《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一把手”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访谈4期,举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讲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场万人”大宣讲、统战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联学+巡听”教育、“石榴花开香丝路·团结共绘同心圆”主题宣讲等活动100余场次,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突出文化建设,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学校宣传教育全过程,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一体的宣教格局。组织开展“跟着习爷爷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征集与展演活动,由小学生组成“小小宣讲团”进行情景化演绎,拍摄小石榴籽微思政课10期。开展“同心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征文比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比赛等,教育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各族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丰富活动载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各族群众共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紧扣“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主题,积极开展“诗韵盛唐 共赴山海”嘉年华活动、“石榴花开映端午 籽籽同心粽相连”“籽籽同心迎端午 融融共济绘华章”主题活动,开展“石榴绽彩耀陇原,民族携手一家亲”主题宣讲,通过“板凳议事会”“院落吐槽会”,用接地气、冒热气的宣传方式,向各族群众普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民族政策法规知识,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把社区作为互嵌互融的重要阵地,开展“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调研暨界别协商活动、“星火平东·书香崆峒”红色经典诵读进社区、“政策宣讲入民心,团结幸福看得见”宣传等活动,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凝聚好各族群众。
坚持典型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和美麻武生态康养综合体、虎山夜月农旅融合综合体等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创建崆峒西沟、上杨小岔等5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和麻武月明、花所寺沟等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白庙乡围绕“文旅互促、农旅融合”的发展主线,打造贾洼阳光采摘园、柴寺合抱谷农耕文化园、虎山夜月农旅融合综合体等板块节点,全面形成了集田园观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户外拓展、研学团建于一体的富集乡韵乡愁文旅康养新业态。崆峒镇西沟村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按照“民宿文旅+N”的发展模式,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促进产业兴旺、文化传承、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旅游+”行动,精心举办“和美乡村绣崆峒”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推介活动,乡镇干部、致富能人等各路“乡村达人”齐上阵,全面展示本地乡村旅游、非遗文化等特色,奏响文旅互融“交响曲”。
实施惠民工程,共享现代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省级、市级民族乡发展资金项目,完成大寨乡雷雨马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寨河乡鄢铺村肉牛养殖小区、小岔村生态旅游示范村二期、白庙乡小秦村-柴寺村排水渠、西阳乡唐湾村实施窑洞养牛建设、大秦乡文旅商贸示范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发展成果。紧扣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石榴花开 和美陇原”主题,全方位、多层次组织开展健康义诊、政策宣传、民族课堂等活动,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区环境。近年来累计举办500余场送文化下基层演出和8场省民族歌舞团文艺演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各类活动50余次,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