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见闻—— 进社区:真情浇出和谐花
崆峒区兴合庄社区“老街坊”调解室,25年相互仇视的3个老邻居,在社区调解员潘小文的调解下,握手言和,相视一笑泯恩仇。
25年前的一天,家住水桥沟的老王因修建房屋时后墙占用了邻居老李家的道路,因此双方产生了矛盾纠纷,官司先后打到区法院、市法院,尽管法院依法进行了判决,但双方均不服判决,拒不执行,矛盾纠纷越积越深。多年来,双方为此事经常发生吵架或冲突,社区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多次出面调解未果。2019年10月,因为院墙之争,两家矛盾纠纷再一次激化。同时,老李在返修房屋时,因地界问题又和邻居老张发生了冲突,老张的儿子出面阻拦,被建筑工人推倒致其受伤,住院治疗。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彻底解决3家多年来的恩怨,“老街坊”调解室负责人潘小文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他的耐心和不厌其烦,终于打动了3个油盐不进的“老顽固”。最后,在调解员和社区民警的见证下,几个老邻居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达成赔偿共识,冰释前嫌。
社区调解暖民心,真情浇出和谐花。这仅仅是平凉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八进”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社区(村)工作全过程,以“各族居民心连心、共创美好新家园”为载体,通过社区“小喇叭”“红马褂”“小板凳”等特色服务形式,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良好局面。
地处关山林缘区的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是个回汉杂居村庄,也是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石桥村的风景之美,早已为人称道。近年来,石桥村以关山大景区建设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抓发展,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点品质,倾力打造“生态旅游乡村”,带动本村群众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挣“旅游钱”。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回汉群众特长,建成以餐饮、住宿、民俗小吃一条街和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如今已建成住宅区、生态餐厅、游客服务中心和3座生态小木屋。通过文化旅游节、文化下乡、文艺汇演、民俗文化展演等节庆文化大力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旅游风情,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平凉以及周边省区自驾游客必去的乡村游网红打卡地之一。
与石桥村相距100多公里的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耳目一新,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上高高悬挂的寓意民族团结、五谷丰登的大红灯笼、菜篮子格外引人注目。住在广场边上的46岁村民王冬玲,是村里的保洁员,站在自家新盖的大房子前,王冬玲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以前我身体不好,啥都不能干,乡上照顾给我安排了个公益性岗位,一天打扫卫生,生活也好了,去年修房乡上补贴了两万块钱,我们把房也修好了。”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王冬玲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我们村的回民和汉民都很团结,人老几辈没有闹过啥矛盾,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都去帮忙,从来不生分。”小岔村支书焦琰淇如是说。
同样的一幕,也在崆峒区东关街道办保丰路社区上演。今年“七一”前夕,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的村民,每天顶着烈日在广场上排练节目,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民族信仰,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信念团聚在一起,庆祝党的生日。宝塔社区工作人员蔡小敏表示,“通过这段时间排练接触,我被这些回汉群众的爱党爱国之心深深打动了。”
兴合庄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辖区流动人口多、民族人口多、平房散户多,作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的“老典型”,通过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了解百家事、暖百家心”“四百”走访活动,及时了解各家各户情况,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隐患及时整理上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连心小院”议事平台,在辖区各清真寺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宣传,举办民族知识讲座,使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让居民进一步懂法知法。同时,社区党支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从改善辖区卫生环境入手,多方争取筹措资金,硬化了3条辖区道路,完成3座旱厕改造,新建1座水厕,切实解决了长期困扰兴合庄群众的行路难、如厕难等“老大难”问题。
综合治理为导向,民族团结融合力。全市各个社区、村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依托司法调解室和“议事大院”,搭建连心桥,为民止纷争,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平时,重在基层,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据平凉市民宗委主任牛维维介绍,近年来,平凉深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八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两新组织”,使创建工作逐步覆盖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建设,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