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民族团结+”模式不断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活力
崇信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民族团结+”模式作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抓手,不断激发创建活力,夯实创建根基,走出了一条既富有新时代特征,又符合崇信发展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
民族团结+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公刘农耕、传统民俗、唐代军旅、红色革命、古树名木五大文化内涵,大力开展精品景区、专业旅游村、民俗文化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农业观光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活动,累计投资10亿多元,实施文化旅游建设项目28项,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乡村舞台63个,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实现了全覆盖。华夏古槐王景区保护性建设、娑罗树景区保护性开发、武康王庙保护开发、龙泉民俗文化村以及梁坡、大麦沟、黄花塬等旅游专业村建设有序推进,打造了黄花千亩杏林、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油菜花基地和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研发了根雕、药枕、剪纸、精品养生杂粮、陇原巧手艺术品以及《印象崇信》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3000多件。积极鼓励文化演艺进景区,编排演出弦子腔、秦腔、舞蹈等10多种民俗文化节目,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崇信县委统战部、民宗局积极争取落实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9万元,在新窑镇实施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广场、便民桥、卫生厕所建设、标准化乒乓球场地、标准化篮球场地、特色产业菊芋种植等项目,今年继续落实资金1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改造等项目。严格落实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生活救助等资金,全力抓建了交通民生短板公路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道路的建设养护管理力度,紧紧围绕“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开展了义诊、发放助行器具、上门评残、指导康复训练、残疾儿童助学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不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充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探索运用“农户自主经营、村级改造利用、社会资本开发、返乡人员创业、依法协议流转、自愿有偿退出、用地增减挂钩、城乡融合发展”八种模式,分类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研究制定红牛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红牛繁育场专家工作站,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和红牛服务队,培养了当地“土专家”“牛状元”,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建成锦屏镇姚洼—平头沟、黄花乡凉水泉—高年等5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把窑洞养牛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建筑结合起来,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旅游景点,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的新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增效。
民族团结+依法治理。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抓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把“党亲国好法大”“三学一做”和“四进”活动深度融合推进,开展民族宗教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党史国史、国情省情。组织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参观全县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成就、赴保至善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和红色革命学习教育。县民宗局落实送教上门,为管理人员和信教群众代表配发了学习笔记,将《平凉统一战线》《崇信文艺》、报刊等读本资料送到宗教场所,指导宗教人士学习《宪法》《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积极构建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网络,落实乡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