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民宗委以党史学习教育凝聚奋进力量 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局面
今年以来,平凉市民宗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着力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通过实施“六大工程、两大行动”和“1188”创建工作计划,充分发挥“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牵头市作用,制定平凉方案、勾画平凉印象、打造平凉品牌、贡献平凉经验,努力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凝聚起了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高标准制定“平凉方案”。牢固树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思想,建立联席会议、定期督导、阶段测评、督促问效四项制度,健全党政主导、部门主抓、基层主力、群众主动的创建机制,形成领导科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措施有效、保障得力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凉方案”。一是顶层设计科学化。积极汇报衔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4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4个工作组,全面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舆论宣传和信息报道。印发了《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和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创建工作精细化。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精准施策、上下联动、全域创建的长效机制。制定了《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工作实施方案》《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提出实施“全覆盖”“精准滴灌”“文化引领”“金种子”“精神家园”“权益保障”六大工程和“助推发展”“军民共建”两大行动,对创建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和细化量化,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召开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大会和“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2021年度联创共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对创建工作领航定向。三是保障措施标准化。健全完善了领导协调、目标管理、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表彰激励、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各单位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建立了任务、问题、责任“三项清单”。积极争取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争取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50万、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99万,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保障能力,确保按期完成创建任务。
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广角度勾画“平凉印象”。紧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目标,按照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大众化的思路,用好传统媒体宣传“点”,拓宽网络平台宣传“线”,编织社会阵地宣传“面”,实现由主流媒体向各类传播媒体覆盖,由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向各行业部门覆盖,形成以党政部门宣传为主流、新闻媒体宣传为骨干、其他宣传阵地为单元的民族团结进步“四梁八柱”宣传新格局,提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凉印象”。一是宣传教育立体化。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线上”以主流媒体为轴心,抖音、微信公众号、快手、微博等网络新型媒体为主力,全方位、多领域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态、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线下”宣传教育坚持“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人心),重点在中心城区主要路口、广场、公园及城镇醒目地方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固定宣传牌1000多个、绘制文化墙12000多平米、悬挂宣传横幅800余条、电子宣传标语11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120900余册,开展宣讲6场次、集中宣传活动80场次,实现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二是宣传模式多样化。创新开展全市第18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了政策大宣讲、书画摄影微视频展播、有奖知识竞赛、文艺巡演等12项主题活动,以宣讲、命名、实践、竞赛等形式,开展“八进”、采访、巡演、为民办实事等活动,举办启动仪式8场次,文艺演出100余场,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宣传工作格局,确保了宣传月活动纵深推进,取得实效。三是宣传活动大众化。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借助“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文化旅游节品牌效应,积极组织和参与开展了“石榴杯”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网络有奖知识竞赛、平凉市建党百年•初心如磐•同心筑梦百场文艺惠民巡演,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旗颂”交响音乐会等活动,受众达100多万人,促进了全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紧贴办实事要求,多领域贡献“平凉经验”。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的倾斜扶持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创建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贡献“平凉经验”。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倾斜。每年配套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民族乡发展资金、民族教育专项资金、散杂居民族地区发展资金380万元,专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积极争取省上扶持资金,每个民族乡发展资金高出其他乡镇120万元以上,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学校建设、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民心工程125个,有力支持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这一中心任务,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回族群众养畜贩畜的传统优势,利用丰富的旱作农业资源,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不断壮大发展肉牛产业。积极实施少数民族实用技能培训“出彩工程”,围绕少数民族群众擅长经营的清真餐饮、商贸流通、运输服务等行业,通过提供场地、就业培训、扶持贷款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向外输转。支持民族乡发展新型建材、交通运输、果树经济林、民俗体验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全力助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三是共享发展成果。实施民族聚居村社路、水、电、房、网等提升项目,安全稳固住房、通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保障、义务教育普及、医疗卫生保障均达到100%,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针对年初疫情期间赴外务工难题,组织“务工春风行、输转点对点”活动和“送政策、送培训、送岗位、送温暖”帮扶活动,采取“送人到岗”、就近就便输转等措施,多渠道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群众稳定增收、解决发展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撑。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对接机制,与临夏州签订了《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协议书》,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
四、突出示范引领带动,多元化打造“平凉品牌”。围绕“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片效应,挖掘平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找准各民族在交流交融、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地域认同等方面的民族元素和共鸣点,通过模块化示范建设、人文化品牌打造、创新化典型带动,打响具有平凉特色、平凉风格、平凉气派的“丝路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凉品牌”。一是示范建设模块化。通过“科学化选点、特色化培育、多元化推进”,以点带面创建了一批标准高、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点。先后有崆峒区人民政府等2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集体,2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7个集体、18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华亭市等2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0年命名平东工委革命遗址等5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设立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6家单位为平凉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二是红色引领提升化。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华亭工委纪念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开展“同心向党”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赴市博物馆、崆峒区平东工委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2次,赴南梁革命纪念馆教育实践活动1次,举行主题演讲比赛1次。组织全市教职人员和寺管会主任观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撰写红色感言,广泛凝聚起宗教界人士“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三是典型带动创新化。依托省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按照《平凉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共确定“八进”示范点163个,同时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窗口单位”和旅游景点拓展,推动示范典型高标准、广角度,多层次、全领域覆盖。实施“助推发展”行动,坚持“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与示范市创建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召开了“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2021年度联创共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举办“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工作“红色教育”专题培训班、互观互检等活动,着力打造创建资源共享、目标共促、活动公办、组织共建、阵地公共的区域化民族团结进步“朋友圈”。